4月24日,是第十个“中国航天日”。在“海上生明月,九天揽星河”的壮阔主题下,惠山以“空天合伙人”之姿,正大力推动“两机”及关键零部件、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等领域的发展,问天探苍穹、逐梦星辰海的蓝图,已从纸面跃入现实。
“空天合伙人”集聚,助力产业腾飞。苍穹之上,“一箭三星”逐梦空天。入列省重大项目的蓝箭航天无锡项目自启动以来就备受关注,建成后,该项目将成为无锡液体火箭最先进的产业力量之一。目前,项目两个主体完成封顶,预计上半年可投入使用。云遥宇航气象卫星研发制造及数据应用项目达产后预计年产载荷不低于200套,总产值不低于30亿元;钧天航宇SAR卫星研发生产基地与数据中心项目建成后,可年产超百余颗商业卫星,年产值突破数十亿。
低空经济同样风生水起。去年11月,玛格努斯飞机亚太区总部在惠山启用。今年3月,中匈(无锡)低空经济科技成果转化中心项目签约,双方务实合作进一步深化。据悉,无锡玛格努斯航空工业项目二期建成后,Fusion 212机型、Fusion 213机型将生产销往中国、亚洲、中东和非洲地区。未来用于空中体验、应急救援、飞行培训等领域的一架架轻型飞机将在此蓄势起飞。
截至2024年,全区航空航天产业规上企业有13家,产值规模达60.5亿元,形成以“两机”(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为主导、机载设备和研发试验与检验检测为特色,商业航天为培育的产业体系。航空发动机、卫星遥感、火箭制造、复合材料及构件等领域全面开花,实现了从“无中生有”到“从有到优”的质变。
科创赋能,链接空天产业生态。“问天”的航空航天产业,根基却在“地上”。当下,无锡航空航天智能制造产业园一期建设已进入收尾阶段,到年底前整个园区可进行全面交付。作为无锡唯一市级航空航天产业园,无锡航空航天智能制造产业园引建并举。在建设过程中,聚焦“121”产业布局,瞄准“三度”资源开展双招双引,成功引进蓝箭航天、云遥宇航等多只龙头项目。“到2025年,无锡航空航天智能制造产业园将集聚航空航天企业50家,建成长三角航空航天产业集群,打造全国航空航天产业新高地。”产业园给自己定下的“小目标”正在一天天成为现实。
搭乘产学研合作“快车”,惠山航空航天产业集结顶尖研发力量,集聚一流创新资源,引领产业升级再上新台阶。由西工大李贺军院士团队科研成果落地转化的产业化项目——碳基复合材料项目已在进行第二轮扩产,达产后产值有望超过10亿。此外,长春光机所高性能光芯片等项目也在这里落地开花,为惠山航空航天产业注入“高精尖”基因。
通过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高校进行产学研深度合作,惠山已先后建成无锡航空发动机基础部件产业创新研究院、先进涡轮动力技术与装备研究所等重大创新平台,推动航空航天产业上下游企业在此聚链成势,形成“创新—转化—应用”的闭环生态。
百亿基金护航,锚定星辰征途。从逐梦空天到星辰大海,惠山敢于“亮剑”,用一系列实招为航空航天产业发展增添澎湃动力。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一号工程”,惠山制定12条专项产业政策,并组建资金规模超百亿的3支产业母基金、14支产业基金;5年内承诺拿出50亿元政策资金用于扶持航天产业发展,通过“基金+产业+产业园”模式,打造出产业、创新、资本等要素融通的全链式招商生态。
同时,惠山深入推行“产业图谱+链式招商”,奔赴全国各地开展招商推介,增强对全国航空航天资源链接的导入能力;主动为新创企业联系提供原材料和零部件配套,利用无锡西站物流园,为企业提供通达国内外市场的铁水路联运物流服务;推动落地项目与本地企业有机“互链”,实现强链补链集群发展。
从智能制造基地的轰鸣,到卫星组网的璀璨;从轻型飞机划破长空,到百亿基金护航征途;惠山将空天梦想写入产业基因,以“问天”之志在无垠“星河”中书写更多创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