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无锡市惠山区人民政府 欢迎您!

  • 繁体版
  • 无障碍浏览
  • 长者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堰桥街道 > 政府信息公开 > 工作动态
堰桥街道“123治理模式”构建平安和谐社会

  近年来,堰桥街道以“123治理模式”为抓手,通过“一个核心、两大机制、三支队伍”的协同发力,构建起“大综治”格局,让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风险隐患消弭在萌芽,走出了一条具有堰桥特色的基层治理新路径,让辖区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持续攀升,成为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

  一个核心

  打造基层“大综治”

  “太省心了!以前办事要跑好几个部门,现在到综治中心‘一站式’就能解决。”堰桥街道居民王阿姨开心地说。

  王阿姨口中的变化,源于街道以“大综治”为核心的治理架构重构。

  

  街道通过整合公安、司法、信访、城管等12个职能部门资源力量,打造了“全科型”综治中心,形成“部门联动、纠纷联调、风险联控、数据联通”的“四联”工作机制。

  

  在硬件上,街道综治中心设立了矛盾调解室、法律服务室、心理咨询室等功能区,配备专职调解员和智能终端设备;在软件上,接入了“无锡市网格化联动处置平台”“阳光信访平台”,实现矛盾纠纷、风险隐患的“一站式接收、一揽子调处、全链条处置”。

  以一起物业纠纷为例  

  综治中心接到反映后,立即启动“四联”机制:社区网格员上门收集诉求,司法所提供法律指导,物业公司说明维修明细,社区民警协助维护沟通秩序,最终通过多部门联合调解达成协议。

  这种“中心吹哨、部门报到”的模式,让过去“各自为战”的职能部门拧成“一股绳”,实现了从“单兵突进”到“集团作战”的转变。

  两大机制

  提升群众“满意度”

  要让群众“事心双解”,关键在于建立科学高效的运行机制。街道创新构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和“社会治安整体防控机制”两大支柱,让治理更有温度、更有力度。

  在矛盾纠纷化解方面

  街道规范了“登记受理—调解先行—分类流转—案结事了”四步流程。矛盾纠纷登记后,由专职调解员先行调解;调解不成的,根据纠纷类型流转至专业部门实现“案结事了”。

  今年以来,街道成功化解各类矛盾纠纷35起,调解成功率达100%,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

  

  在社会治安防控方面

  街道强化“重点群体服务管理、社会治安群防群治、网格化社会治理”三大基础。

  针对重点群体,建立“一人一档”服务台账,落实定期走访、心理疏导等措施;组建平安志愿者队伍,开展常态化巡逻;深化网格化管理,将全街道划分为158个网格,每个网格配备专职网格员,实现“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办”。

  如今,“有问题找网格员”已成为居民的口头禅,群防群治的氛围日益浓厚。

  

  三支队伍

  促进工作“专业化”

  治理效能的提升,离不开专业化队伍的支撑。堰桥街道重点培育人民调解员、“法律明白人”、网格员三支队伍,并与专业部门、社会力量形成联动,构建起“专业+社会”的治理网络。

  人民调解员凭借丰富的法律知识和群众工作经验,成为矛盾纠纷的“灭火器”。

  

  由社区干部、志愿者等构成的“法律明白人”深入楼栋院落,开展普法宣传、法律咨询。

  

  作为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网格员们每日巡查走访,采集基础信息、排查风险隐患、上报社情民意,成为连接政府与群众的“连心桥”。

  

      

  三支队伍与派出所、司法所、律师事务所等专业部门开展联动,形成“调解+法律+网格”的协同模式,让矛盾纠纷化解更高效、更精准,真正做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

  从“独角戏”到“大合唱”,从“被动应对”到“主动治理”,堰桥街道的“123治理模式”以务实举措回应群众关切,以创新实践破解治理难题,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平安和谐社会新图景。

  

  这一模式不仅提升了基层治理的“硬度”,更增添了为民服务的“温度”,让群众在每一个案件、每一项服务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与温暖关怀,成为新时代基层治理的“堰桥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