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红明佐村,稻田铺展成金色的海洋,格桑花在田埂边肆意绽放,微风拂过,除了清甜的稻香,还裹挟着一缕醇厚的咖啡香。在这片兼具历史厚度与自然之美的土地上,由废弃仓库改造而成的“佐仓·咖啡”,在刚刚过去的“双节”假期试运营期间便门庭若市,每日客流量达200至300人次。这座位于稻田里的咖啡馆,不仅是乡村颜值的“新地标”,更是佐村串联历史、激活当下、培育未来的“新纽带”。
稻花香里忆旧事 “联产到劳”底蕴足
提及佐村,绕不开一段刻在无锡农村改革史上的珍贵记忆:这里,是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联产到劳”模式的发源地之一。回溯至1978年冬,彼时“以粮为纲”“吃大锅饭”的生产模式仍占主流,佐一生产队却面临着“出勤点人头,干活记钟头,评工打折头”的困境:社员们一年忙到头,扣除口粮柴草后所剩无几,连自留地种蔬菜都要受限制,生怕被批“割资本主义尾巴”。
当时23岁的生产队长沈建兴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了不耽误农时,他顶着“违反政策”的风险,偷偷将油菜移栽任务分配到户。没想到这一“分”,竟成了打破平均主义的关键:社员们像种自留地一样精心打理油菜田,即便遇上江南大旱,佐一队的油菜仍长势喜人,来年更是迎来丰收。尝到甜头的佐村人,又在1979-1980年将稻麦田按劳分到户,用“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的朴素理念,唤醒了土地的活力。
1980年冬,红明大队24个生产队中,有13个效仿佐一生产队推行“联产到劳”;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联产到劳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让这场源自田野的改革有了政策“定心丸”。如今,佐村的稻田依旧金黄,而那段敢为人先的改革故事,早已成为村庄最厚重的文化底色,为乡村振兴埋下了“敢闯敢试”的基因。
仓库变身咖啡屋 “乡野趣致”受众广
谁能想到,如今飘满咖啡香的“佐仓·咖啡”,曾是佐村闲置多年的旧仓库?在红明村的乡村规划中,这座仓库没有被推倒重建,而是被赋予了“唤醒记忆、服务村民”的新使命:不仅要盘活闲置资源,更要让联产承包的历史“活”在当下。
为了让咖啡馆既有乡村温度,又有独特风格,红明村特意邀请原“机械工匠”负责人贾松岩担任“佐仓·咖啡”主理人。“咖啡店的名字是我亲自取的,佐是佐村的意思,仓是仓库,简单明了。”贾松岩介绍,拥有7年咖啡店管理经验的他,从小心怀“乡村梦”,将“侘寂风”元素融入了“佐仓·咖啡”的装修细节:清漆水泥地、原木桌椅、白灰墙漆等与乡村的质朴气息巧妙融合。更用心的是,咖啡馆的陈设处处藏着“怀旧念旧”的元素:一整个的书架,摆放着数百本书籍,展柜上摆放着自行车等摆件,据贾松岩介绍,后期还将推出隐藏菜单,推出“联产到劳特调”“稻田拿铁”等饮品名,让游客在品味咖啡时,自然而然地触摸到村庄的历史。
“双节”假期期间,金黄的稻浪与咖啡馆的玻璃窗相映成趣,格桑花在门前摇曳生姿。大家喜欢来这里喝杯咖啡,坐在窗边聊聊家常;城市游客则举着咖啡杯,在稻田边拍照打卡,听咖啡师讲述老仓库与“联产到劳”的往事。原本杂乱的公共区域被改造成小花坛,破损的设施也已修缮一新,“佐仓·咖啡”用一杯咖啡的时间,让乡村的“颜值”与“内涵”同时在线。
爱农兴农活教材 乡村振兴前景阔
佐村的惊喜,不止于稻田与咖啡的碰撞。紧邻咖啡馆的地方,新建成的洛社中心小学洛南校区已投用,红明村敏锐地抓住这一契机——计划将咖啡馆前的一块空地改造成“科教农场”,让校园与乡村联动,把稻田、咖啡馆、佐村历史变成一本“立体教科书”。
红明村党总支书记祁明介绍,科教农场将划分出“水稻试验田”“农具体验区”“历史讲解角”等区域:春天,师生们可以在这里学习播种,了解水稻生长周期;夏天,在田间体验除草、灌溉,感受“粒粒皆辛苦”的真谛;秋天,参与收割、打谷,亲手将金黄的稻穗变成稻米;而在冬天,大家可以走进咖啡馆,通过老物件、多媒体短片,听村干部和老社员讲述“联产到劳”的改革故事。红明村还计划邀请农业专家、退休教师担任志愿讲师,设计“稻花香里学历史”“咖啡杯里看振兴”等研学课程,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感受佐村的文化底蕴,领悟乡村之美。
“不仅要让孩子们认识水稻、了解咖啡,更要让他们知道,我们脚下的土地曾孕育过敢闯敢试的改革精神,现在正焕发着乡村振兴的新活力。”祁明说。未来,当学生们走进科教农场,亲手种下秧苗、聆听历史故事时,爱农村、建农村的种子,也将在他们心中悄悄发芽。
从1978年的“分田到户”,到如今的“稻田咖啡”,佐村的每一步变迁,都在书写着乡村振兴的亮眼答案。当稻香与咖啡香交织,当历史与当下对话,当孩子与土地相连,这个藏在稻浪里的村子,正以不简单的姿态,吸引着更多人读懂乡村的过去、看见乡村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