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无锡市惠山区人民政府 欢迎您!

  • 繁体版
  • 无障碍浏览
  • 长者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惠山高新区(筹)·洛社镇 > 政府信息公开 > 工作动态
运河文脉|说“葑溪”

  提起“葑溪”,就不得不提到惠山高新区石塘湾社区的“葑溪”系列:在石塘湾中心小学上学的孩子,又叫“葑溪娃”;当时的石塘湾中学,前身是“葑溪书院”;另外还有葑溪记忆文化馆、葑溪农场、葑溪路、葑溪园、葑溪大桥等一系列的“葑溪号”建筑。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近“葑溪”,听听关于“葑溪”的故事。

  什么是葑溪?

  在开始之前,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葑溪”。

  把“葑溪”拆开来理解,所谓葑,它在远古被视为一种植物,最早被称为菰,也就是现在的茭白,是春秋时期江南水乡的六大主食之一。最早记载“葑”的典籍《诗经》,在其中的《谷风》中有“采葑采菲”的诗句,后人就将“葑”理解为一种水生植物;所谓溪,指的是流动的河水,泛指河流。葑溪二字,可以直观想象出一个画面:流水悠悠,葑田依依,一种典型的江南水乡风貌迎面而来。

  据史籍记载,石塘湾社区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地方,至今已有700余年的历史。而葑溪这个名称被定义为石塘湾社区的别称,大约始于清朝末年。当时的石塘湾社区还叫“孟里”,在清朝光绪年间,孟里孙氏三十二世孙孙鼎烈考取进士后,出资建造书院供学子们读书学习之用,因当地有一条河流名为“大葑河”,所以这所学院被命名为“葑溪书院”,而葑溪二字也成为了石塘湾社区的别称。

  葑溪书院育“文脉”

  葑溪书院原址位于石塘湾东街的银杏树旁。1889年,官至礼学馆纂修的孙鼎烈在家乡建造了“葑溪书院”。书院共有三造大厅,前厅为讲学之处,中厅有藏书阁,后厅是雅楼,供学生下榻歇息之用。厅后是大花园,园内有亭台楼榭、假山、荷花池和异木奇花,早晚有鸟声和鸣,是静心读书的好地方。

  如今很多年轻人不知葑溪书院,但老一辈人提及该书院仍然充满神往,“被石塘湾中学录取后,我是寄宿的,在原葑溪书院里面住宿、用餐。那个地方对于我们农村去的孩子,像是‘刘姥姥进了大观园’。门口是磨光青砖门头,里面天井是假山小池,池中大泥鳅和小金鱼游动,配以绿植花木相映,虽小却很有灵气。进门大厅、中间餐厅、后造宿舍,磨光方砖铺地,甚是整洁、高雅。”曾在葑溪书院生活过的秦祖华老先生回忆起来依然清晰如昨。

  留存的鼓凳。光绪二十七年也就是1901年,因为提倡“废私塾、兴新学”,书院停办。到了1947年3月,当地在“葑溪书院”旧址建起私立葑溪初级中学,1956年,学校转为公办,改名为“无锡县石塘湾初级中学”。1976年,生存了88年的这座书院古建筑,在市镇扩建中被拆除,退出了历史舞台,而石塘湾初级中学也搬迁至现在的校址。

  葑溪书院退出历史舞台,值得庆幸的是,书院的一张凳子却有幸保留了下来,并在当地收集运河文化藏品的过程中被发现。凳子的主人是孙建南,据其介绍,这个陶凳当年由宜兴陶瓷制作而成,采用“鼓凳”样式,与圆桌搭配,形成一桌六凳格局,将其放置在露天天井之中,起到景物点缀与师生休息之用。

  走近这只陶凳,只见它拥有陶瓷的质地、椭圆的形态、釉绿的色泽,虽历经数百年光阴,依然结实耐用……这只陶瓷圆凳,曾经是葑溪书院师生课间休憩之物,也曾为康复医院病人看病问诊作过贡献。

  荟萃的名人。从一只凳子可以窥见葑溪书院昔时的风貌,亦可感受地方族人造福地方的善举。提及葑溪书院,就不得不提孙氏家族,在石塘湾当地,孙氏已延绵数百年,成为当地的大姓,能人辈出,造福当地,流传无数佳话与传说。包括无锡第一家电灯公司创始人孙鹤卿,他是著名的实业家、慈善家,号称“电灯大王”,他把乾生丝厂、九丰面粉厂、庆丰纺织厂、协康钱庄等事业办得有声有色,更为人称道的则是他在发展实业的同时,不忘捐资助学,为无锡国学专修堂捐资上万,重修尊经阁,新建图书馆,修葺老房屋。1924年他获北洋政府教育部颁发的二等勋章。

  除了孙鹤卿,这里还走出了解放军上将钱树根、科学院院士姚建铨、爱国教育家孙方中、音乐指挥家聂中明、乒乓球世界冠军狄蔷华等一大批商界、政界、教育界、体育界的名人,著名经济学家孙冶方、薛暮桥这对“双子星”,祖籍也是石塘湾。人文荟萃,孕育出灿烂的“葑溪”文脉,也成为了石塘湾独特的人文印记。

  新建的书院。随着时间的推移与时代的发展,石塘湾社区越来越重视“葑溪”文脉的传承,决定把葑溪园内的一处教学场所进行重新整修,并沿用“葑溪书院”名称,把好学上进的教育风气一代代传承下去。2021年7月,社区开始工程整改,施工队伍将室内老旧地板、斑驳墙面等全部拆除,改之铺装环保复合木地板,涂刷环保漆料,原有古式廊檐、花窗等元素保留不动,按照江南建筑风韵对其重新设计,确保功能教室修缮一新,校园风景更胜往昔。投用后的“葑溪书院”占地约3000平方米,设有教室、会议室、舞蹈室、书画室等功能室,另有室外运动场所,社区投入资金约150万元,购置了空调、电脑、课桌椅等设施,全新的设施环境让师生家长无不赞赏。目前,“葑溪书院”已被评为第二批无锡市教育现代化示范性居民学校。

  这一处崭新的“葑溪书院”,拥有专兼职老师20余名,自主学习团队18个。目前已成为石塘湾社区的党群阵地,除了暑期进行学生托管外,还为当地居民提供消防安全、法律法规、老年健康知识、文艺知识、科普教育、太极拳、书画、声乐、剪纸、舞蹈等多样课程,从“学校开在家门口,社区服务无盲区”的暖心体验中感悟“葑溪”文脉的现实模样。

  葑溪园的“三件宝”

  每天清晨,葑溪园内薄雾笼罩,小鸟吟唱,花草飘香。银杏树下,小湖之畔,四季亭里,步行道上,处处挤满晨练的人们,有的在跑步快走,有的在挥拳练功,有的在棋盘上厮杀,有的踏着音乐节奏翩翩起舞,有的坐在湖畔品茗聊天,纵论天下大事。风和日丽的上午,经常能见到一队队红领巾,在老师的带领下来此过队日。这里,成了人们休闲、娱乐、健身的好去处,成了社区居民开展文明实践、进行传统教育的好课堂。

  葑溪园位于石塘湾新街,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叶,占地50亩。多年来,每个进出公园的人,都会不由自主地看向公园门口三个遒劲有力的大字“葑溪园”,后缀着“孙章录”的署名。为什么公园会取名“葑溪园”?孙章录其人又是谁?当揭示这个谜底的时候,可以先来了解一下葑溪园的历史,以及它广为流传的“三件宝贝”。

  第一宝,金山狮。葑溪园门口,一对石狮雄踞两侧。公狮双足捧绣球,母狮怀抱幼狮,惟妙惟肖,形态逼真。不少人路过石狮总爱上前抚摸几下,喜爱之情溢于言表。石狮身高1.62米,坐在底盘上,重约8.45吨,金山石材质。它的历史可追溯到太平天国运动之前的清朝同治年间。其“寿命”至少有160年,据记载,石塘湾大运河畔,曾建有一座关帝庙,在清朝同治年间就颇具规模,这对石狮就是关帝庙的“守护神”。十九世纪中叶,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关帝庙被毁于战火,而这对石狮依然存在,后关帝庙原址成为石塘湾轮船码头。那时大运河客运繁忙,旅客只要一看到这对石狮,就知道石塘湾到了,成为醒目的地标。特殊时期,这对石狮难逃一劫,一只被推入大运河,一只被推入关帝庙荷花池,埋在池底。葑溪园建成后,人们想起了这对石狮,遂组织力量打捞,使其重见天日,然后进行“体检整容”,并进行“断指再植”。因一对石狮在此,公园门前一条路也被命名为石狮路。

  第二宝,匾额情。公园大门门楣上,有一块醒目的匾额,上书“葑溪园”三字,黑底金字,熠熠生辉,字体刚劲有力,古朴典雅,落款孙章录题。此人并非书法家,而是一位从石塘湾走出去的老革命家。在战争年代,他出生入死,浴血奋战,曾任苏浙皖边区工委副书记。无锡解放后,他成为无锡县第一任县委书记(未到职),后一直在浙江省任职,直至省政协副主席。1986年冬,得知孙章录病重,当地政府工作人员代表家乡人民前往杭州看望慰问孙老,并请他为刚建成的公园题字。当时孙章录住在浙江人民医院老干部病房,得知题字的要求后,孙老连说“好,好,好”,并把此事当大事放心上,过了10天,当地政府就收到了孙老的题字。谁曾想,仅仅过了两周,就传来孙章录同志与世长辞的噩耗。这幅弥足珍贵的题字,成了孙老的绝笔,也是这位老革命家留给家乡人民的精神财富。

  第三宝,将军树。步入公园大门,迎面可见一棵挺拔的银杏树,十余米高,枝繁叶茂。树的根部有一块石碑,上书:2018年4月2日,钱树根将军和洛社镇党员干部代表共植此树。此树当时就已有38年树龄,如今多年过去,长得更加生机勃勃,成为公园一景。不少人在此拍照留念。钱树根是石塘湾出身的解放军高级将领。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他报考了重庆炮校,正式步入军营。八十年代中期,时任47军军长的他率部参加中越边境老山自卫反击战,受到中央军委嘉奖,在此期间,他父母先后离世,他都未能回家送行,将悲恸深埋心底。其事迹人民日报作过专门报道。钱树根后任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中共中央委员,上将军衔。2018年春,他回乡省亲,镇领导邀他到葑溪园植树,他欣然允诺,拿起铁锨,卷起袖管,和党员干部代表一起栽下了这棵极富生命力的银杏树,人们将此树称作将军树。

  正如石塘湾社区的村谣《葑溪谣》所唱:“这是一个富饶的地方,肥沃土地孕育着俊秀儿郎;这是一个美丽的村庄,和谐社会滋润着幸福小康……”说“葑溪”,说的是对家乡的绵绵深情;道“葑溪”,道的是建设家乡的不竭动力。如今的葑溪,青石板路上仍回荡着往昔的笑语,新起的楼宇间已奏响奋进的乐章,那份藏在流水里的眷恋,终将化作一砖一瓦的坚守,让这片土地在岁月流转中,永远带着家乡的温度,朝着更明媚的未来稳稳前行。